<rt id="umswe"><acronym id="umswe"></acronym></rt><button id="umswe"><fieldset id="umswe"></fieldset></button>
  • <abbr id="umswe"><source id="umswe"></source></abbr>
  • <code id="umswe"></code>
    咨詢電話:400-9710-111
    資訊中心
    搜索

    2021考研首都師范大學347應用心理專業綜合試題解析

    來源:中公考研網校 更新時間:2021年01月07日 16:51:32

    2021考研心理學專業已落下帷幕,忙碌備戰了許久的各位考生可以暫時歇息休整。針對2021考研首都師范大學347應用心理專業綜合試題中公考研網校在第一時間給大家進行解析,借此幫助考生們結合分析自己的考情,同時也為備戰2022考試的考生們提供指導。此外中公考研網校傾情推出21考研-1元復試會員尊享包>>記得關注~

    名詞解釋

    1. 神經系統

    【答案要點】

    神經系統由外周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位于顱腔和椎管內,包括腦和脊髓,主要由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構成。位于顱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經組織屬于外周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干和神經節組成。神經系統發揮調節作用主要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

    2. 感受性

    【答案要點】

    人類的各個感覺器官均有相應的適宜刺激,不同感覺器官能夠探測的刺激不同,每個感覺器官所能夠探測到的物理能量也是有限的。只有處在特定限度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類的感覺。這就是感官對刺激的選擇性,即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的問題。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感受性與感覺閾限之間成反比關系,閾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覺敏銳;反之,閾限高表明感受性低,感覺遲鈍。

    3. 成就動機

    【答案要點】

    成就動機,是指個體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且在活動中能獲得優異結果或能超過他人的心理傾向。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1963年提出了具有廣泛影響的成就動機模型。該模型認為,成就動機包含追求成功的動機和回避失敗的動機,個體的成就行為是這兩種動機力量相互抗衡的結果。

    4. 理想自我

    【答案要點】

    希金斯提出的自我差異理論進一步說明了自我概念的內涵,在他看來,個體知覺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個部分: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和實際自我。其中理想自我是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狀況下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著個體對目標的追求,而應該自我使人們回避一些目標。

    5. 印象管理

    【答案要點】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戈夫曼首先提出了“印象管理”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交往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則是演員,每個人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他們試圖控制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以確保與當前社會情景相符合并獲得別人的積極評價。由此,戈夫曼將印象管理定義為人們運用各種技巧和方法控制別人對自己形成某種印象的過程。

    6. 未收錄

    7. 未收錄

    8. 未收錄

    二、簡答題

    1. 簡述認知資源理論的內容

    【答案要點】

    最初提出資源限制理論的卡尼曼認為,操作的有限性僅僅是由于心理資源有限所決定的。諾爾曼等擴大并精確化了資源的概念,區分出兩種任務:一類是作業成績已經達到了最佳水平,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提高作業的成績,這類任務稱為“資料限制”任務;另一類是指通過增加更多的努力可以提高作業操作水平,這類任務稱為“資源限制”任務。

    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注意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完成每一項任務都需要運用心理資源,操作幾項任務可以共用心理資源,但是人的心理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只要同時進行的兩項任務所需要的資源之和不超過人的心理資源的總量,那么同時操作就是可能的。認知得到的注意資源和喚醒是連在一起的,受情緒和藥物等影響。

    該理論還假設輸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動占用認知資源,在認知系統中有一個機制負責資源的分配,人對認知資源的分配是靈活的,可以根據情境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或新異刺激上。

    該理論可以解釋許多實驗結果,且不涉及信息加工階段的分析,但最大缺陷是并未深入加工過程的內部,不能做出預測。

    2. 推理分為哪兩種?有何不同?

    【答案要點】

    從已知的信息得到結論的認知加工過程就是推理。 推理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1)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是根據一般原理推出新結論的思維活動,即從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如根據前提1“凡是學生都有學號”和前提2“李文是個學生”,可以得到結論“李文有學號”,這就是一個演繹推理。

    人們研究較多的演繹推理形式是三段論推理,它由兩個假定真實的前提,和一個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這兩個前提的結論所組成。心理學家伍德沃斯和賽爾斯 發現,推理常常受到“氣氛效應”的影響而導致錯誤。查珀曼等人認為,三段論推理中發生的錯誤不是由前提氣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們錯誤地解釋了前提。還有心理學家認為,推理中的錯誤是由于人們對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說受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人們沒有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
    (2)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指從具體事實或現象中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思維活動,即從許多具體事例中得出一般結論的推理。例如:第一事例:張家的嬰兒一周歲左右會叫媽媽。第二事例:王家的嬰兒一周歲左右會叫媽媽。第三事例:李家的嬰兒一周歲左右會叫媽媽。結論:嬰兒一周歲左右就會叫媽媽。

    (3)不同:與演繹推理不同,歸納推理中的結論不是絕對的,只是“可能的”,其可能性也許有85%,也許有90%,要依所抽樣本的代表性(代表性越好,其可能性就越高,地區、性別、家庭文化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樣本的代表性)與樣本大小(樣本越大,其可能性將越高)而定。在進行歸納推理時,容易犯“輕率概化”的錯誤,比如人們對性別、種族的刻板印象就是這樣形成的。

    3. 統計糾錯題?

    【答案要點】

    暫無。

    4. 三篇原稿一個三行一錯誤 一個五行一錯誤 一個十行一錯誤 讓被試看到錯誤用○標出來(1)有何錯誤(2)如何修改實驗 還有一問忘了

    【答案要點】

    暫無。

    5. 未收錄

    6. 未收錄

    三、論述題

    1. 論述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的內容,并進行評價。

    【答案要點】

    認知發展理論關注個體獲得知識的方式,即獲得、加工以及運用信息的方式。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識(心理、思維和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主體的動作。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本質在于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皮亞杰同時認為,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關鍵的時間點:兩歲左右、七歲左右和青少年期。每經過一個時間點,兒童就會使用新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建構。這也意昧著兒童的認知發展會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兒童只有動作活動,開始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還沒有表象和思維,智力活動還處于感知運動水平。嬰兒的行為是自然發生的,代表了一種試圖理解世界的努力。對嬰兒來說,“球是用來扔的,奶瓶是用來吸的。”這一階段是思維的萌芽期,是以后發展的基礎。

    (2)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

    這一階段兒童的主要認知成就是出現了符號功能或象征性功能。符號是事物的代表而不是事物的本身,語言是一種符號,如“茶杯”這個詞代表了與茶杯有相同功能的一類物品。兒童在此階段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號進行思維,心理推理出現,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兒童開始更善于在內部表征事件,更少依賴直接的感知運動活動來理解周圍的世界。

    但是他們還不能進行運算。他們的思維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是自我中心的。其次,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不具備守恒觀念。所謂守恒,是指客體的外觀雖然改變了,但客體的某一物理屬性仍然保持不變。另外,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對轉變不完全理解。最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不能按前后一致的概念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

    (3)具體運算階段(7~12 歲左右)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是以主動且恰當地使用邏輯為特征的。具體運算思維要求把邏輯運算應用于具體問題之中。具有去中心化的能力。兒童一旦完全采用具體運算思維,就展現出很多認知進展。如獲得可逆性的概念,認識到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能解決類包含問題。同時具有了序列能力,即能夠按照大小的遞增或遞減對物體的各個成分排出次序。另外,還具備了對距離、面積和體積的認知,空間推理能力,特別是表現在“心理旋轉”和“心理行走”等有關空間方面的推理能力的發展。

    (4)形式運算階段(約12歲以后)

    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的智慧發展趨于成熟,思維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青少年的思維形式與內容相對區分,能夠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以命題形式進行運算;能用假設——演繹推理的形式進行科學思考。此外,青少年的歸納推理能力也獲得了發展。

    青少年期,青少年的反省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并出現自我中心性的回復。存在兩種缺點:一是假想觀眾。二是個人神話。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是一種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強調了認知發展中個體的主動性,并提出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但皮亞杰的研究只局限于自己家三個孩子的細致觀察,推廣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認為認知發展到青春期就結束了,顯然不符合現代發展觀。

    2. 用心理學知識解釋現象:

    (1)在上數學課的教室考數學,覺得對公式記得特別清楚

    (2)公園里見到老虎覺得安全,在野外見到老虎覺得危險

    (3)看朋友學會了下棋,對自己學下棋更有信心

    【答案要點】

    (1)題干描述內容可以用情景記憶解釋,遵循編碼特異性原理。情景記憶是指對個人親身經歷過的、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記憶,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記憶不夠穩定,情景記憶依據編碼特異性原理,強調編碼方式和提取方式之間的匹配,若前后相互一致,則有助于信息的快速提取。在上數學課的教室考數學,編碼方式和提取方式相同,易提取。

    (2)題干可以用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解釋。公園里見到老虎覺得安全,公園作為以一種無條件刺激,老虎作為條件刺激,反復結合之后看到老虎覺得安全。野外見到老虎覺得危險,野外是危險的無條件刺激,和老虎多次結合,進而在野外見到老虎覺得危險。

    (3)題干可以用自我效能感理論解釋。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于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主要受四個因素的影響:直接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情緒的喚起。題干看朋友學會了下棋就屬于替代性經驗,進而增強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自己學下棋更有信心。

    四、分析題

    1. 虛無假設 方差分析表 分析實驗結果

    【答案要點】

    此題主要考查心理統計中方差分析結果表的內容,因為內容不全,故不做解析。

    2 . 含有某種成分的中草藥對術后焦慮的患者有沒有作用。采用雙盲與安慰劑效應

    (1)提出假設

    (2)被試和材料

    (3)自變量 因變量 額外變量 實驗方法

    (4)實驗步驟

    (5)用什么方法分析數據

    【答案要點】

    (1)提出假設:給予被試一定的安慰劑效應后,相較于未使用某種成分的中草藥的患者而言,使用含有某種成分中草藥的患者術后的焦慮有明顯的降低。

    (2)被試:隨機選擇60名在手術結束后患有焦慮情緒的被試,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被試給予的指導語是:這種含有某種成分的中草藥對于你們術后的焦慮情緒有一定的幫助,希望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安慰劑組);另外一組:主試被試均不知道草藥的用途(雙盲組)

         材料:準備適量一定的中草藥,作為安慰劑使用

    (3)自變量:被試類型(安慰劑組與雙盲組);

    因變量:被試焦慮情緒量表得分;

    額外變量:被試的動機、情緒變化、主試的性別、言談舉止等、實驗過程中的意外干擾等;

    實驗方法:單因素被試間設計

    (4)實驗步驟:隨機選擇60名在手術結束后患有焦慮情緒的被試,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被試給予的指導語是:這種含有某種成分的中草藥對于你們術后的焦慮情緒有一定的幫助,希望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安慰劑組);另外一組:主試被試均不知道草藥的用途(雙盲組)。兩組在接受完不同的指導語后,給予安慰劑組一定的中草藥,雙盲組被試不給予中草藥,按照正常恢復,一個月后,讓兩組被試均接受焦慮情緒量表的測量。

    (5)統計分析方法:獨立樣本t檢驗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責任編輯:nz77142 】

    共1頁 當前第1頁
    考研暑期圓夢禮包
    歷年試題
    考試大綱
    備考計劃
    0元好課
    思維導圖
    核心考點
    手機號快捷登錄1
    賬號密碼登錄
    本周熱門直播

    更多直播